題目:一條鋪滿善意的通往地獄之路
失控的同理與不敢抱持的希望,會帶我們通往哪裡?
多年前曾經看過一部關於「同理心」的短片,
內容很生動地透過比喻提醒我們同理和同情的不同,學過心理的大概半數以上都看過。
如果我們看到一個人處在黑洞中,在洞口看著他、給他加油,告訴他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那不是同理,那是同情。
同理是爬下去陪伴他、真正理解他,願意跟他處在那樣痛苦的情緒中一陣子。
多年後回顧這部影片,仍然覺得隱喻地很好。
然而這個影片中,沒有提到的是,同理需要一個人清楚知道:
我在這一段時間裡,同理完一個人以後,還是會回到我原本的生活。
如果我原本生活在洞外,我終究會離開這個黑洞一陣子,去享受我的陽光、去擁抱我喜歡的生活。因為我終究不是他。
那麼,要把這個人留在黑洞裡的時候,要怎麼跟他說呢?
總得,說一兩句,我們也沒有辦法很肯定,但是我們希望會發生的事情吧?
這陣子,看到許多文章對於「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一切都會過去的」這類觀點的排斥。
我真的困惑,如果這些都不能說,還能說什麼?
我在想,如果無法回應這個問題,就可能會做出一些選擇。
拖著揹著逼著他一起走出黑洞;或者乾脆跟他一起待在黑洞裡,為了這個人放棄自己一部份的生活。
不然,先安安靜靜地離開,離開地時候還是莫名帶了一點點罪惡感。
再不然,應該也有人會覺得,想這些太麻煩了,乾脆直接繞過黑洞吧,忽略他就好。
相較之下,離開前說一句「我相信你會好起來的,我會再回來陪你。」
或者選擇在洞口單純地給一個鼓勵「加油!一切都會過去的!」
真的有這麼不好嗎?
在黑洞裡的人,也會需要抱著希望,也會需要知道還有另一個外面的世界是稍微舒適一點點的,才會越來越想爬出去吧。
我的意思是,如果我現在躺在病床上動彈不得、生死未卜,即使只是安慰,即使最後結果不如預期,我還是會很希望聽到有人很堅定地來告訴我,我會好起來的。我會希望在人間的最後幾秒鐘抱持一點美好期待。
我想起也是大約同樣的時期有一個很流行的論述:
「婚姻不是童話,不要相信童話故事裡的愛情。」
我覺得這個論述到現在幾乎是主流了,許多人學會用很實際的角度看待愛情與婚姻。
然後呢?
比較幸福了嗎?
我看到的是許多幾乎不敢對關係抱持美好想像與期待的人,
拒絕承諾、拒絕犧牲、拒絕改變、拒絕在乎、拒絕真正靠近。
可以輕易離婚、輕易離開一段關係、輕易走入一段關係。
然後依然空虛。
那些關於「要看到世界險惡啊」、「不要避開現實啊」、「現實生活就是不美好啊」、「不要不切實際地期望啊」的論述,我相信都是善意。
然而這些善意會帶我們通向哪裡呢?
我不敢說是地獄,但總之不是我個人會想長居的地方。
錯誤或過度的期待的確不見得是好事,我承認我很容易對人事物過度期望,五月天說了一句我們中國人,我的世界就天崩地裂了好幾天。
然而,我還是會選擇繼續相信一切會好,繼續嚮往那些對某些人來說不夠切實的事情,因為人類是需要希望感的。因為我是需要希望感的。
如果我過得不好,即使你完全不敢保證,即使只有千萬分之一的機率,我都希望你告訴我,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