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勒索由Susan Forward(1997)提出,常見於心理學期刊與文獻中,是指關係中的A利用B的責任、恐懼與罪惡感來控制B達成某個要求,也就是說,B會覺得自己有責任達成A的要求,對於拒絕要求所帶來的負向後果會感到恐懼,且若未能成功滿足要求,會產生罪惡感。
這個名詞協助我們看見了關係中常見的相處困境,經常起因於其中一人(或者雙方)用有害關係的方式來表達需求,然而,當它變成一種科普知識,成為社會大眾一望即知的名詞時,我擔心它成為一種互相攻擊的管道。
你不順從你的媽媽,而她對你說:「我養你這麼大真的是白養。」、「你就是想把我氣死。」
於是你跟朋友抱怨我媽情緒勒索我,你的朋友與你同仇敵愾,媽怎麼可以這樣、他這樣不好、你應該怎樣怎樣反抗。
或者,你的另一伴答應讓你出去玩,你玩回來之後卻發現家裡某些東西被大肆破壞,而他一臉不爽地枯坐著看你。
於是你雖然沒有反擊,為對方記下一筆:「他是個會情緒勒索的人。」
你忍耐了好幾次,然後有一天,等到他又犯了一樣的毛病,忍不住了,彷彿抓到把柄一般,你指責對方情緒勒索。
然後你們吵架、冷戰、分手或者你再也不回家了。
或許你說對了,他情緒勒索,對,他不該這樣對你,你不想再為此感到罪惡自責。
但是,如果對方是你所重視、所愛的人,我想你期望的是一個更好的結果,是嗎?
如果目前的你的做法是保護自己、隱微或明確地指責對方情緒勒索,你告訴自己不要受別人的情緒影響,但是你眼中的情緒勒索沒有消失,弄不好還會成為一種壓抑的情緒,累積起來爆發力更驚人。能夠把自己的界限踩穩,不讓自己輕易受別人影響是很重要也很困難的,而如果你作得到,那真的很好。
但是,面對一個你愛的人,其實,你可以做的不只是這樣。
可以指責對方,但是點到為止,要知道,關係是互動出來的,所有情境必然都同時由兩個人承擔責任(涉及家庭暴力或性侵害等特殊議題的情境除外),許多所謂情緒勒索者過去曾經試過一般的方法,都無效,所以才會選擇所謂「勒索」,而剛好勒索有效,所以就一直用下去了。
舉一個可能滿常見的例子:
他想去玩,她好聲好氣的說:「可是我不想你去。」
他猶豫了,不想拒絕對方但是也真的想去,所以他說「我們不是說好不要限制彼此自由了嗎?」
她失望但還是只好默默地為了說好的自由與空間放手,於是一次、兩次、三次,她試過不同的說法都沒有留下他,沒想到選擇了破壞東西然後沉默地坐著看著他,反而讓他嚇了一跳,下次想要再出去玩都會再三關心、確認她的狀態,於是,她養成習慣,每次他說要出去玩,她都不反對,但他若真的去玩,她肯定用行動表達她的不滿。
這兩個關鍵,顯示了雙方都有責任,
1.一般的做法無效。
2.勒索有效,所以增強勒索的頻率。
嘗試過一般作法最後選擇勒索的是她;讓一般的做法失效的,增強了勒索的效果的是他。
所以,如果你自覺被情緒勒索,或許可以再想想:為什麼對方需要用到勒索的手段才能要到他或她想要的?
當然,有時這是牽涉到對方在過去受創的關係經驗中養成的習慣,如果你發現對方才在一起不久就採用比較激烈的方式表達需求,也許你可以直接告訴他:「現在我們這段關係是安全的,你不再需要用生命或財物來要求任何事,你只需要好好說出你的想法就夠了,儘管我未必都能認同,但我願意理解你,也願意溝通。」
以上,我擔心有人會拿「情緒勒索」這個詞作為攻擊對方、保護自己的方式;以下,我更擔心的是有人會拿情緒勒索來攻擊自己。
在情緒勒索這個詞愈來愈常見的今日,可能會出現這種煩惱:「怎麼辦?他說我是會情緒勒索的人欸,我也不想這樣......但是......」;「我以前好像對他情緒勒索了,會不會就是因為這樣他才不愛我、才離開我?我如果一直這樣下去怎麼辦?」
其實,就像我剛剛說的,會用到所謂「勒索」的方式,我想你一定感到挫折,因為你不太懂得如何用一般的方式表達需求,或者,你很努力地嘗試了幾個別人用都有效的方式,但就是無用。所以被貼上了情緒勒索的標籤,應該滿委屈的吧。
「你憑甚麼說我情緒勒索呢?如果不這樣,難道甚麼都要聽你的、讓你予取予求嗎?」
你之所以會情緒勒索,是因為需求沒有被滿足,而且很可能感覺自己一直在付出。你現在要做的不是自責、不是焦慮自己沒辦法改變,而是找個新方法照顧自己、滿足自己的需要。
他說他被情緒勒索、他受傷了,那是他,
如果他選擇不要接下你的勒索,我想你其實也不會繼續採用這個方法,至於你,請不要放棄,繼續找到比威脅更好的方法來表達你的需求,或者是把精力用在自己的身上,靠自己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還有,不要因為那些無法被滿足的,忽略了那些你已經滿足的。因為,如果有一天他決定不再接下你的勒索,那麼大吵一架、冷落分離,都是可能的結果。
再者,當你開始能夠好好表達並且滿足自己的需求的時候,相信我,你會得到的結果將遠比那些勒索來的人事物更令自己滿意。
補充
職場中的情緒勒索完全就是另一回事,如果你有勇氣跟你的上司撕破臉,我完全相信你有膽識找到更好的工作。
實際上過去多數關於情緒勒索的研究也是針對職場中上對下的關係,是近幾年才延伸到感情或家庭關係中的,究竟適不適合還有待探討。
在上對下的關係中,發生勒索現象比較好理解,但是對等關係中,要勒索可沒那麼容易。
如果你在職場之外經常感覺被情緒勒索,除了加強自我界線之外,或許也可以想一想,是對方總是高高在上?還是你經常在心理上把自己放在低人一等的位置呢?如果是的話,從現在起,試著跟人建立更對等的關係吧!
總結
情緒勒索乍聽之下負面又令人想逃,但他可以是個轉機,讓人意識到與家人或情人的關係出現問題,可能是長期的溝通問題或者地位不對等,也可能是個人缺少了適當紓發情緒的管道、長期習慣壓抑需求.....等等。
看到這裡,讀者可能會想問:那所以呢?我該用什麼方法來改善情緒勒索或被勒索的現象?有什麼其他表達或滿足需求的方法?
這種事情其實真的是case by case,情境不同、需求不同、人不同,方法就不同。如果你不想花錢諮詢諮商又想解決困境,那我想告訴你的是:改變,從意識到問題開始。
所以,你可以試著先找出情緒勒索與被勒索的原因。通常在何時何地容易發生?協助你的伴侶或家人也開始覺察這個問題。一起用更適合的方式表達與嘗試理解對方的需求。
如果你們都發現了問題癥結、也都又高度的意願改變,我完全相信你們會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