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為了什麼,而開始並且維持一段關係的呢?
一段愛情關係的品質,與我們對關係承諾的原因,大有關聯。
近期國內一篇對18-34歲未婚男女的研究顯示,趨向承諾與迴避承諾與愛情關係品質高度相關。趨向承諾(Approach Commitment)愈高,代表一個人愈會為了關係中正向、積極的因子而承諾,自覺關係品質就愈好;反之,當一個人做出迴避承諾(Avoidance Commitment)的傾向愈高,代表他傾向因為較消極的層面而持續關係,或是想避免結束關係後發生負面結果,自覺關係品質也就愈差。
舉幾個具體的例子,當我們問一個有伴的人:
「為什麼會想開始或者繼續一段關係?」
自評關係品質很好的人,較傾向回應:
「因為我還有很多事情想跟他/她一起完成。」
「這段關係中我一直在成長。」
「他/她對我而言是最好的對象。」
相對地,自評關係品質沒那麼好的人,則較傾向回應:
「我已經投入大量時間和心力在這段關係中,結束關係的損失太多。」
「我對他/她的愛是一種責任,離開他/她太不負責。」
「離開他/她的話,我很難再找到其他對象。」
並且,不論交往時間長短,上述現象,都是存在的。
這篇研究結果可以怎麼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呢?
【進入關係前的平衡思考】
首先,最明顯的當然是,如果你還單身,在決定要走入一段認真的交往關係時,問問自己為什麼?
跟她在一起,感覺自己有成長;可以想像跟他一起的未來;或者你就是很喜愛這個對象,不論是為了外貌、個性、相處起來的感覺,都是屬於較為積極的因素。
常見的消極因素則包含:已經曖昧一陣子了要負責、擔心找不到更好的、親朋好友催促應該要有伴。
當然,決定要認真交往,必然積極與消極的因素都有,此處主要是提醒我們,留意平衡思考,若決定進入關係的消極因素居多,那麼後續可能需要花更多力氣,才能讓我們自己感覺到對關係滿意。
【打破迷思:交往久了只剩下責任?】
常會聽到有人說:「交往久了、激情退去,自然只剩下責任。」
這篇研究的結果告訴我們,不論交往時間多長,趨向承諾和迴避承諾都對關係品質有潛在影響。
也就是說,相對於交往時間,對關係承諾的原因,更可能是受個人習慣思考關係的方式影響。
一個人可能在關係初期就已經傾向看到結束關係的負面結果、傾向扛下責任、覺得自己或者關係「應該」要怎麼樣才正確,總感覺關係中束縛的層面居多;
一個人也可能在交往很久以後,仍然能夠抓住關係中的正向因子,並為此持續努力經營關係。
交往很久了以後,有點「膩了」,少了最初交往時的新鮮刺激激情,那是正常現象,但是不會「只剩下責任」。
趨避承諾要告訴我們的事情是,單純只是轉換一種思考習慣,關係品質,就很有可能變好。
【愛己所擇】
相信有些聰明的讀者看到這邊,會自然地反思兩者的因果關係:
「會不會是因為關係品質很糟所以真的只能想到迴避承諾?」
「關係品質很好,當然就容易做出趨向承諾啦!」
完全有可能。
從負面的角度看,當我們感覺一段關係不夠好,只能做出迴避承諾,勉強繼續關係,關係變得更糟,成為交互影響下的惡性循環。
但是,千萬別忘了正向的角度。
一旦我們開始找到這個關係中,值得承諾的積極因素,關係也就有機會開始,慢慢變好。
你們有多久沒有一起規劃共同期待的旅行了?
你們有沒有嘗試過練習細數對方身上旁人無法取代的優點?
你們建立了多少只有彼此瞭解的默契?何不再多建立幾個?
你們有沒有共同的、一起成長、一起努力的目標?
跟他/她一起的時候,什麼會讓你感到幸福快樂?如果現在很少有了,能做什麼一起重建出這些感覺?
想想這些問題,或許,你們可以一起創造出趨向承諾。
當然,倘若一段關係,你們真的努力過了,再也創造不出正向承諾的因子,那麼,不綁住彼此,好好結束,也是一個選擇。
關於好好結束關係,如果要細講,又要花掉好幾個篇幅,我就不在此贅述了。
總之,面對對一段即將開始或者努力經營中的親密關係,留意我們自己承諾的原因、嘗試讓趨向和迴避因素達到平衡,是讓關係更好的其中一個重要方式!
【參考文獻】
游心慈、陳慧娟(2024):時間,被忽略的愛情要素:平衡時間觀、趨避承諾對愛情關係品質的影響。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69,109-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