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他人表達或溝通情緒,是一個人調節自身情緒的重要方式之一。當我們抗拒表達自己的情緒,特別是負面情緒,就很容易因為過度壓抑而產生情緒失調,進而引發身心疾病或者酗酒、自傷等行為狀況。成人尚且如此,更遑論處在情緒風暴期的青少年了。研究即顯示,在面對容易引起情緒的情境時,缺乏負面情緒表達經驗的青少年,會更容易情緒潰堤、失控,不但成為心理健康的隱憂,社交能力也會受之影響(McNeil, & Zeman, 2021),透過本文,我們一起來嘗試用新的視角面對負向情緒,陪伴孩子一起學習情緒表達的藝術。
【憤怒與憂傷:難以接收的負面能量】
是否曾有過非常憤怒或憂傷的時刻?這些時刻的我們,感覺就像是被一股強大的負面能量吞噬著,渾身上下都不舒服、感覺近乎失控……,會想要避免這種令人恐懼的狀態,其實是很正常的。
然而,人生起落無常,負面事件難免,負面情緒自然也無法避免,選擇壓抑、逃避或者不表達,長期而言對健康是有害而無利的。家長或主要照顧者若傾向壓抑、不表達情緒,孩子也容易養成情緒壓抑的習慣(Bariola, Hughes, & Gullone, 2012);若家長或主要照顧者難以調節自己的負面情緒,在回應孩子的憤怒時,也會傾向錯誤的回應(譬如:直接指責孩子不應該為某些事情生氣),因為無法接收自己的負面能量,也在無意之間否定了孩子的情緒反應(Klimes-Dougan et al., 2007)。相反的,如果家長能夠健康的表達正負向情緒,孩子也會出現較好的社會情緒能力、利社會行為以及高自尊(Eisenberg, et al., 2003)。
也就是說,成人學習表達與接收負面情緒,不論就自身身心健康或者對親子關係、孩子的身心適應而言,都是相當重要的。
【與孩子一起學習情緒表達的藝術】
情緒表達是一門藝術,會因為情緒種類、強度、引發情緒的原因、情緒的對象以及所處的情境和時間點,而產出不同的表達方式,因此,要與孩子一起學好情緒表達絕非易事,以下歸納出幾個大原則供讀者們參考
(一)先讀懂情緒,再處理問題
面對孩子的情緒,身為大人的我們,很容易不小心就覺得自己是「過來人」,一定懂比較多、知道狀況,也了解怎麼處理,或許事實是如此,然而,不論是否曾與孩子經歷相似的問題並且有效地解決,面對情緒時,最重要的仍是要讓孩子感覺「有被聽懂」。當孩子向我們訴說情緒事件,我們別急著給建議、評論,也別因為擔心而急著要孩子解決問題,很多時候孩子不是不會處理,只是被情緒卡住了無法處理。這時候他們更需要我們抱持好奇的心態,讓他好好地說完。必要的時候,可以覆述孩子講的內容,確認我們真的有聽見孩子想說的話,如此,至少能夠先創造出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孩子知道,若有需要、若願意表達,是有人會嘗試聽懂的。
McNeil與Zeman(2021)探討美國160位青少年的情緒表達,及其家長的對情緒的反應,透過自陳量表調查並分析,結果即顯示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悲傷情緒時,愈能夠示範一種開放的討論態度、認可情緒本身,並且與孩子一起聚焦於問題解決,愈有助於孩子適當地表達情緒。
(二) 開放地討論
在聽懂孩子之後,或許會發現有孩子真的需要一些建議與方向來了解如何處理情緒,這時,同樣抱著開放的心態,與孩子共同討論可能的解決方式,幫助孩子在討論的過程中也學習思考,逐漸學會自己因應情緒。
特別要注意的事情是,有些情緒是「不能解決」的,比方說失戀、重要他人過世等,並不是自己努力就可以避免發生問題,因此,需要的是陪伴孩子一起學習接納與調適負面情緒,讓孩子學習給自己時間與空間去經歷悲傷或憤怒的反應,並找到適合自己的調整方式(例如:運動宣洩壓力、聽音樂、踏青健行轉移注意力等),必要時,也可以鼓勵孩子尋求校內心理輔導資源,幫助孩子走過太困難的情緒。
(三) 練習、練習、再練習
很多時候,我們很努力傾聽、孩子也試著表達了,但情緒的困擾就是一而再地來到,討論出的問題解決與調適方式都似無效……此時,我們需要給自己更多鼓勵,再多練習幾次:練習面對情緒、練習表達情緒;同時也是在示範給孩子看,我們不會只表達一次情緒,就要所有人聽懂、就期待所有事情都解決,表達情緒也有無效的時候,但我們願意努力再練習,並且在過程中持續調整方向,相信會有愈來愈好的結果。
(四) 三避免:避免忽視、避免放大、避免處罰
有三大反應最容易損害情緒發展:忽視、放大、懲罰。
「忽視」代表不去看孩子的情緒,不對孩子的情緒做任何反應,容易使孩子感覺不受重視,其實孩子有時候露出不愉快的表情,就已經是一種情緒展現了,可以提早關心,未必要等到他說出口才去關注。
「放大」代表直接過度涉入孩子的情緒風暴中,孩子擔心就跟著擔心、生氣就跟著生氣(甚至比孩子生氣),可能使孩子的情緒變得更加強烈而學不會調適。
最後,「懲罰」,顧名思義,即是直接地指出孩子的某個情緒不可接受,在孩子展現憂傷憤怒時體罰、嘲笑或者打擊之。
以上這三種反應最有可能導致孩子發展過程中的身心適應問題,請盡量避免。
家是我們第一個學習如何表達、傳遞以及管理情緒的地方,當我們發覺自己很難接受某些情緒,或許可以回想一下是否與自己的原生家庭有關,也許我們都曾有過哭泣或生氣卻被父母否定、嘲笑甚至打罵的經驗;也許我們在成長過程中也不斷地因為情緒問題而受挫,最後選擇把自己的情緒藏在內心深處,不知不覺地,也成為了不小心輕忽孩子情緒困擾的家長。這些情緒表達的習慣看似根深蒂固,其實,只要願意,都有機會開始改變,現在起,就讓我們與孩子一起,練習面對與表達人生中的正面與負面情緒!
參考資料
Bariola, E., Hughes, E. K., & Gullone, E. (2012).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rent and child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y use: A brief report.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1(3), 443-448.
Eisenberg, N., Valiente, C., Morris, A. S., Fabes, R. A., Cumberland, A., Reiser, M., ... & Losoya, S. (2003). Longitudinal relations among parental
emotional expressivity, children's regulation, and quality of socioemotional function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9(1), 3.
Klimes-Dougan, B., Brand, A. E., Zahn‐Waxler, C., Usher, B., Hastings, P. D., Kendziora, K., & Garside, R. B. (2007). Parental emotion socialization in
adolescence: differences in sex, age and problem status. Social Development, 16, 326–342.
McNeil, D., & Zeman, J. (2021). Adolescents’ reluctance to express emotions: Relations to parent emotion socialization.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30(1), 10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