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跟蹤騷擾防治法>上路,其中第三條對於跟蹤騷擾,制定到相當細節的程度。
簡言之,如果A對B反覆地出現違反其意願的,與性或性別有關的行為,使B心生恐懼,影響B的日常生活,就算違反跟騷法。這些行為包含:
監視、觀察、跟蹤或知悉B的行蹤;
以盯梢、守候、尾隨或其他類似方式接近B住所、居所、學校、工作場所、經常出入或活動之場所。
對B警告、威脅、嘲弄、辱罵、歧視、仇恨、貶抑等言語或動作。
以電話、傳真、電子通訊、網際網路或其他設備,對B進行干擾。
對B要求約會、聯絡或為其他追求行為。
對B寄送、留置、展示或播送文字、圖畫、聲音、影像或其他物品。
向B告知或出示有害其名譽之訊息或物品。
濫用B資料或未經其同意,訂購貨品或服務。
這是保護被跟蹤騷擾的人,通過了挺好的,或許確實有不少深受困擾的人兒因此得到幫忙。且若A沒有造成B害怕到影響生活,也是不太需要擔心被告。但有不少文開始把這套跟騷法跟所謂「過度追求」或「不當追求」綁在一起,那就太多了。
在定義不清的情況下,把跟蹤騷擾這件事跟過度追求綁在一起,是件殘忍的事情。
我們用白話文來看看把跟騷法跟過度追求綁在一起,看看會變成怎麼樣?
如果你不確定對方有沒有喜歡你,那你最好不要太認真觀察他的喜好、不要太努力嘗試了解他的行程;就算你剛好知道他什麼時間點會在什麼地方出現,最好也別營造什麼巧合,你覺得浪漫他搞不好覺得害怕。臉書、LINE、IG、抖音任何平台都小心,不要太關注留太多訊息;如果被拒絕過了就不要再反覆約他、別再送禮也不要再用任何方式表達愛慕。
因為如果對方不喜歡你,以上真的都有可能構成跟蹤騷擾。如果你真的想嘗試以上追求行為,最好所有行為都只試一次,以防對方其實早已心生畏怖生活被你影響。
很好很好,有這個法條當基礎,各位追求者們不用太努力;對方拒絕一次就放棄!被追者們也不能嫌人家追得沒誠意。
最好每個人都是一見鍾情一追就中,或者很剛好日久生情從友情變愛情。
這年頭談戀愛好難,突然深深慶幸自己已經脫單XD
為什麼追逐夢想事業或高薪的時候都鼓勵人家不要輕易放棄;追求愛情的時候就突然這麼可以不努力?
到底是太不注重關係,還是因為關係太難預料索性放棄?
你說是因為追求愛情有可能會影響/騷擾到對方?要知道追逐夢想事業或高薪也是會影響到不少人,只是那些人你不見得在意而已。
言歸正傳。
說真的,不是認真的追求者們,可能根本不為過度追求這件事困擾,第一因為他沒心,他不見得在乎對方是否覺得被冒犯;第二因為他在意自己的感受勝過對方,所以對於自己是否過度了也根本不會有什麼意識。
所以我真的覺得不妥的是,這套<跟騷法>上路之後,在還沒有真的打擊到跟蹤騷擾者之前,已經打擊到許多想愛又害怕受傷害的人兒了。
以前被拒絕會有人鼓勵你再接再厲,現在被拒絕,人家會跟你說「放棄吧,小心被告。」
反覆的傳訊息、打電話;三番兩次在對方的文件筆記裡面夾小紙條傳達愛慕;被拒絕過了還是不放棄邀約送禮、繼續追;告白的時候找兄弟姊妹幫腔,讓對方有一點難拒絕……
這些行為,真的過度了嗎?
目前爬文看「過度追求」舉的例子,明顯真的會是性騷擾的有兩種,跟蹤與毛手毛腳,但是,會動不動跟蹤別人或手來腳來的人,我們基本上可以直接稱之為Stalker、變態,這原本就叫性騷擾,不用特別套上過度追求這個名詞,也不在本篇的討論範圍內。
排除掉上述情境以後,很多被說成過度追求的情境,真的都存在模糊地帶。並不像性騷擾那樣一望即知是壞事。
所以,到底怎麼辦?
好的,廢話了一大堆,總算進入正題!本文的重點是想要來談談「追求」這件事。
以下會分成三個大段落,首先我們來談談影響追求有效與否的重要因素;接著聊聊怎麼樣的程度算過度;最後我們來看看一些辨識對方反應(是拒絕還是可以繼續追?)的小技巧。
【關於追求這件事】
本身也不是什麼身經百戰的高手,沒有要教大家追求策略的意思,但可以搭配文獻整理+分享幾個影響能不能成功追到人的因素,這些因素是你/妳發出追求訊息後,能不能讓對方把你/妳列入考慮的關鍵:
對方的擇偶條件跟你的條件合不合
完全是廢話,但很重要所以還是要提。個性好長得好聰明才華或有錢,有個一兩項真的還是比較吃香。
如果以上條件都沒把握,展現出跟對方的相似與共通性(類似的喜好興趣與相似的成長背景等)也會有加分效果。
2.性別差異
女性偏好願意給予承諾並且看得到未來的追求方式
(譬如很明顯一次只追你一個人、曖昧過程中不時加入一點想要共同規畫未來行程的話題等);
男性偏好的追求方式則是長得好看、有機會發生關係。
(呃,就這樣,文獻真的就只寫了這樣!)
以上敘述背後的邏輯是因為女性會遇到孕產期,需要人照顧,所以長期承諾以及有能力照顧都是重要條件。是有點舊的觀念了,套用在現代社會可能需要各位自行根據喜歡對象的性別角色帶入服用,不能單就生理性別判斷唷。
3.追求時展現的特性
Apostolou與Christoforou(2020)在希臘調查808位平均三十多歲的民眾(男女大約各半),歸納出九大讓人偏好的追求行為特性:
真的是挺完整的,能想到的好像都有列出來了,以上是依照整體重要性排序(原來非口語行為真的是挺重要的!)。不同關鍵特性的重要性還是會因為年齡與性別有差異。一般來說,年紀愈長者會覺得「溫和取向」愈重要;性別的部分,相對於男性,女性還是會更被展現出「勇氣與決心」、「高度興趣與浪漫」以及「溫和取向」中的成熟與認真所吸引;另一方面,男性的話,「外表順眼」的重要性依然是最高(參加研究的男性朋友們會不會都太誠實了一點?)。
好的,整理了那麼多因素,突然發現,最重要的好像不是採用什麼追求手段,條件對了然後適當表達興趣、放線給對方,根本不用怎麼追,自然就會走在一起了。
不過,都寫到這裡了還是要繼續好好整理下去!
【怎麼樣追求算「過度」】
前段提到的追求因素,如果拿捏不好,或剛好條件不對,會不會就不小心變成「過度追求」了呢?
同樣的行為,譬如三不五時多買一份早餐給對方、每天下班/放學都等著對方要載他回家等等,如果對方總是欣然接受,那當然沒事;如果對方不時婉轉拒絕、不時表現尷尬,那就有過度的可能性。
追求者的動機,是不是故意想傷害或騷擾對方等等,一點都不影響,如果對方覺得反感困擾了,那就是過度。
過度這件事,真的是主觀的,別人怎麼說都比不上對方的主觀感受,所以,以下段落,學會觀察和判斷對方的反應,就變得非常重要。
【怎麼判斷他/她的反應?】
理想上,要就是要,不要就是不要;現實上,在要跟不要之間,就是存在各種各樣的模糊答案。
有的人就可以很直接告訴你不要再靠近了,有的人就是沒辦法。
有人會採用「表現得很難追(Play hard to get)」的方式來回應追求者(不定期拒絕個幾次再接受一兩次,超可怕,根本間歇性增強)。
也會有人其實很想拒絕但是礙於各種因素,從沒有說「不」;
有可能是對方已經婉轉拒絕了但你都以為他是在害羞而已;
也有可能對方也還不確定自己的心意所以對你的態度也有點反覆……
所以其實要判斷對方反應,真的不容易。文獻資料也相對少,我只能想到以下幾個簡單方法供參考:
問他的好朋友(注意,我是說好朋友,千萬不要問到豬隊友)。
這應該是最快最直接的方法,要是對方有點意思,好朋友會模稜兩可帶點曖昧八卦地回你;
要是對方完全沒意思,好朋友也八成會斬釘截鐵告訴你:不要再煩了。
真的不用怕尷尬,如果對方對你有意思,知道你問了他的好朋友,他肯定暗爽;如果沒意思,他最多不爽一下,然後感謝好朋友幫他拒絕掉你。
2.第一秒的反應
你拍拍他的肩膀或者送上一點小禮,仔細看第一秒的反應,是笑還是尷尬臉,這個最準。
不要等到第二秒,因為第二秒都是社會化過的反應。
3.看他會不會主動開啟公事以外的互動。
常態下,如果你已經示好而對方完全沒有意思,對方會避免主動,避免讓你或別人誤會。
相對的,如果因為公事需要主動聯繫的不算在內,對方會主動丟一兩球給你(主動開話題找你聊天、約你出去等),就是有好感。
(非常態不在此限,例如一:你是老闆或上司等,對方有需要討好你。例如二:對方就是喜歡釣魚,沒意思但就想被你喜歡之類的。這種情況下就算不喜歡也可能無聊就主動開話題了,可以觀察看看對方跟其他人的互動,確認他到底屬不屬於常態。)
4. 求助讓對方有機會選擇要不要幫你。
這種比較是針對對方是有點害羞的人,或許有喜歡也不會主動開話題。也很難分辨他是不是出於不好意思才沒有拒絕。只好用點小策略來幫自己再確認一下。
這個示弱或求助不要只問他一人,若只問他一人而他答應幫忙,你還是無法分辨他是不是不好意思拒絕,還真的很可能不小心造成人家困擾。
最好是有點舉手之勞,誰幫都可以的事情。在群組、公開場合或者社群媒體上開口問。
比方說:
午餐飲料點太多了,誰可以陪我去拿飲料?(當然是趁他有空的時候問)
我剛好錢沒帶夠,誰可以借我一百塊?
有人知道哪裡可以買到厲害的___?
正在規劃去___玩,求行程推薦!
(底線請自行帶入他可能會知道或擅長的事物)
諸如此類,相信我,再害羞的人看到喜歡的人丟的球還是會想接的。
如果丟了很多這種球他都沒反應,要嘛是你人緣太好,球一直被人搶接去;要嘛就是他真的沒意思。
(BTW對原本就很大方熱情的人可能就不適合這個方式,誰提出這種小要求,他們都可能會想幫忙)
如果以上方法都顯示對方對你沒有興趣,真的是可以先不要追了。
(我真的不敢亂鼓勵大家一試再試)(很怕被罵)
好好回到自己身上調整腳步找更適合的人吧。
以上,正文結束。
其實有效追人真的是一種能力,要讀得懂很多社會線索,
同時也要很清楚知道自己的優勢與限制,知道何時該進何時該退,
有很多人是再努力也做不到的,不過多練習幾次這樣的人際互動,相信一定會一直往前進的。
希望對還想勇敢追愛的人帶來一點點幫助。
最後還是要提醒大家,不是每個人都值得你這麼努力追,
如果不確定對方值不值得,最好還是先從認識自己開始,
也不要為了追到人把自己真正的模樣丟掉,
不然好不容易追到手才發現根本不適合,其實也是挺尷尬的。
歡迎點選同場加映:「他是不是對的人?從確認需求開始。」
參考資料來源:
Apostolou, M., & Christoforou, C. (2020). The art of flirting: What are the traits that make it effectiv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58, https://doi.org/10.1016/j.paid.2020.109866
Buss, D. M., & Schmitt, D. P. (2019). Mate preferences and their behavioral manifestation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70, 77–110.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sych-010418-103408
http://www.differencebetween.net/language/difference-between-sexual-harassment-and-flir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