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小時候經常跟叔叔阿姨哥哥姐姐爸爸媽媽相處,那麼你多少會被問到:「姐姐/阿姨/媽媽漂不漂亮?」「哥哥/叔叔/爸爸帥不帥?」這類的問題。
想像你是大約兩、三歲,還在牙牙學語的階段的孩子,你怎麼知道甚麼樣較漂亮、怎麼樣算帥呢?通常就是:看大人的反應!如果你說姐姐漂亮,而姊姊開心地笑了,甚至從此以後開始對你特別好,那就是一種正增強了。
哇!從此以後你知道姐姐是漂亮的沒錯,任何跟姐姐長得有點像的女生,應該也都漂亮。
如果你說哥哥很帥,而周圍有某個大人認同的點頭說:「你看,連小孩子都這麼說」或者「小小年紀就有眼光」
你看到的是大人讚賞的眼神,於是你幾乎被增強了(至少沒有被處罰),然後你眼中的帥哥樣本就多了一個範例。
其實,大人在這樣問的時候多多少少也帶有一點暗示,如果你是正經地問問題,你肯定是覺得某個女生很漂亮/某個男生很帥,才會突然這樣問小孩,你大概沒有預期孩子會說出不帥或者很醜等各種失禮的回答,於是敏感的孩子大概也會發現,大人會這樣問,表示這個人帥/漂亮。
所以,我們的審美觀就是制約來的,得證!
假設不幸,你已經有了自己的審美觀,覺得哥哥姐姐真的不好看,還剛好很誠實地說出來,那麼,就「可能」會看到處罰的實例了。於是你開始學會,下次再遇到這種問題,不管你實際上怎麼想,最好還是說漂亮/帥就好了。
恭喜,你的審美觀不但不是被制約的結果,你還在制約中學會說善意的謊言了。
當然囉,不只審美觀,各種價值觀、文化、待人處世的態度等等,都多少跟制約有關係!相信大家看完各種例子之後也會想到自己的例子。雖然這只是我試圖把理論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並非實證研究,但應該還是合邏輯的,如有疑義歡迎提出。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補充:制約出來的反應是可以消除的。
就像學過的東西總有可能忘記一樣,不論是操作制約或者古典制約出來的行為或態度,都有可能改變。要如何消除、多久之後可以消除,這有點超出範圍,值得花另外一整篇的篇幅來討論,今天就在這邊告一個段落。
如果你還不知道制約原理,可以點以下延伸閱讀▼